Home Article Practice 尽信之,必无知

尽信之,必无知

2019-04-23 22:28  views:1337  source:binge    

2300年前,“亚圣”孟子便说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被后世作为读书思考
的至理名言。今天,当人们在知识与经验、科学与伪科学面前遇到选择的困境时,回过头
去揣摩孟子的这句话,便会发现,书只是一个代称,其所传达出的逻辑才是普遍存在的真
理。所以,不管是经验也好,科学也罢,都遵循同样的道理:尽信之,必无知。
1686年,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并迅速深入地运用到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他的
绝对时空观念,在二百年间未被置疑过,故也被视为最后的真理。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
迈克尔逊做了一个著名的光学实验,首次使牛顿力学的基础“绝对时空”处于尴尬的境地,
因为实验结果证明牛顿的绝对空间及以太并不存在!绝对时空于是成了疑问。1905年,爱
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又给予迈克尔逊实验一个新奇的合理的解释。如果说牛顿经典力
学有一天都会沦落为“伪科学”的境地,那么还有哪一种科学可以不经过验证而永驻真理的
殿堂。难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会对科学做出这样的评价:“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
有时是对的。”
爱因斯坦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观点很早就被关注,后来还被授予诺贝尔奖。而像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超前提出“气体分子理论”的英国科学家沃特森,不仅观点没有受
到重视,而且人生境遇也多以悲剧结尾。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尼克·博斯特罗姆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类的科技能力与人类运用这些能力的智慧正在展开一场重大比
赛,我担心前者可能会遥遥领先于后者。”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尴尬的地
方:一方面,科学发现层出不穷,技术进步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科
学、技术面前盲目取舍,最后把自己都搞得晕头转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否意味着人们要尽量少看书呢?事实恰恰相反,只有那
些博览群书、知识架构比较牢固的人,才能在书里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同
理,人们要想对科学的真伪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自己所关注对象
的各种信息。当然,书有经典和糟粕之分,传播信息的平台也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别,如果
总是从诸如朋友圈上获悉各种小道信息,得到的认知自然偏颇。所以,“尽信之,必无
知”并非要拿出大丈夫舍生取义的精神将自己的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而是在怀疑的过程
中,多方位地从专业的平台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断。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比如“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等。有些信息出
于知识分子的良知,有些知识纯粹只是投机分子的生意。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判断,要么你会被无穷无尽的真假折磨成疯子,要么会被反反复复的对错折腾成神经
质。“尽信之,必无知”只是我们形成理性判断前的一个建议,而具体的做法看似老套,但
屡试不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