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这么多“鸡汤”,为什么依然过不好生活
销书排行榜,并因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如果他得知未来的某一天,曾经凭借其一举
成名的《心灵鸡汤》在中国遭到广大网友抵制时,不知该做何感想。或许无须多想,因为
网友抵抗的是被称为“精神砒霜”“钙片文化”的心灵鸡汤,而非作为畅销图书的《心灵鸡
汤》。但作为一种确实存在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反思鸡汤到底伤了谁的“胃”,会导致
如此强烈的恶心。
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先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究竟是否需要心灵鸡汤。毫
无疑问,不仅仅是需要,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其实不仅仅是个人,任何一
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想要获得内在的持久动力,都需要从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的语言和
思想里面汲取营养。
心灵鸡汤虽然是一个充满现代特色的词汇,但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类似的经典
文化,比如《道德经》《论语》等,哪一部里面没有励志、劝诫、教导的口吻?在中国儒
家经典著作中,《孟子》中传达的思想被视为东亚知识分子两千年来“永恒的乡愁”;而被
门徒将其言论收集在《传习录》中的王阳明心学思想更是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动
力。如果非要在经典与现在世俗鸡汤之间寻找一些差异,那就是前者更多地从理性层面挖
掘人的价值、潜力,后者则是通过例子从感性层面激发人的士气、斗志。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将如今市面上很多以偏概全、价值扭曲的冒牌鸡汤一笔带过。心
灵鸡汤之所以会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泛滥之势,一方面是很多人为谋取私利,就像卖假药、
造赝品一样粗糙加工“鸡汤”;另一方面,很多陷入人生低谷,情绪低落的年轻人盲目跟
风,结果为粗制滥造的鸡汤营造了广阔的市场。所以,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既要
有分辨真假鸡汤的能力,也要有坚持自我、抵御不良观念的定力。
有些精心炮制的“鸡汤”,往往只是揭示事实的某些方面,叙述某个名人故事,把重点
放在对方辛勤的付出以及日后所取得的成就上,而忽略了他自身超出常人的禀赋,结果
给“喝汤”的读者形成一种误导,从而激发了自己“我也能”的念头。不排除勤能补拙的可
能,但是资质的作用确实很关键。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
上99%的汗水。”
事实上,他的原话是:“
The talent is 1% inspiration adds on 99% sweat,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at 1% inspiration, in the
world all sweat to put or bring together
also only is thesweat!”
翻译成汉语便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如果没有1%的灵感,
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不过是汗水罢了!”如果不顾及自身的条件,只沉迷于鸡汤
拼凑出的意境,时间久了就会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无法自拔的幻觉。所以,量力而行
在有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鸡汤本身很纯正,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人的心态。将心灵鸡汤视为一种
“钙片文化”,这种比喻就很恰当。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时候,偶尔吃点钙片可以让自己的
骨骼更加硬朗。同理,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点心灵鸡汤也是在进行精神治疗。当然,
吃钙片是一回事,平时的锻炼、养生也要跟得上,否则一味地依赖钙片,终究不是长久之
际。心灵鸡汤和钙片一样,如果人的思想、情绪、行为不共同改善,终究还是要回到低落
的老路。如此反复,有朝一日形成了对“鸡汤”的依赖,便很难在意志上有“过硬”的作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心灵鸡汤同样如此。现如今,老板在社交群里转载励志的故
事,朋友在微信圈里发送满是正能量的名言警句。刚开始,略感新鲜,时间久了,谁的审
美都会疲劳,而曾经美味的鸡汤,也像是过期了的残羹冷炙。
现代社会的鸡汤泛滥,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实际上关联着很多貌似不相干,实
则息息相关的因素。有统计数据显示,鸡汤追随的主力军是那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或智
力一般的群体。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在2015年
底做过一个实验,发现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阴谋论
及超自然现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而且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偏低。社会
上高智商的群体终归是少数,所以很多自媒体作者为了活跃文章的点击率,还是会发布很
多适合大众口味的文章。智商是天注定的,但知识可以弥补人类在智慧方面的不足,所以
心灵鸡汤的泛滥也反映了我们在教育体系方面的漏洞等。
鸡汤虽然是人们对心灵读物的代称,但其本身就像现实中可以滋补身体的鸡汤一样,
没有任何错误可言。而那些扭曲价值观,或者纯粹就是瞎编乱造的“鸡汤”根本就无法和心
灵并列,更不要说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人们反鸡汤,从根本上讲,反的只不过是
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