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精神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
实干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行动力,而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
是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实干首先需要"想为"的思想自觉。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大量实用技术,
正是源于他对"经世致用"的深刻理解。这种"想为"不是被动的应付,而是主动的担当,
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正是实干者的精神境界。
实干更需要"敢为"的责任担当。北宋王安石变法,面对重重阻力,依然坚持"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信念。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明知前路艰险,依然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担当重任。这种"敢为"不是莽撞蛮干,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基础上的坚定抉择,
是对历史责任的勇敢承担。
实干最终要落实到"善为"的能力提升。张謇在南通推行实业救国,不仅创办大生纱厂,还兴办教育、建设城市,
展现了一个实干家的远见卓识。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创造性地采用"人"字形线路设计,解决了工程难题。
这种"善为"能力,既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创新思维,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的智慧结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干精神依然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数实干者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担当。这种实干精神,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唯有坚持知行合一,以"想为"的境界、"敢为"的担当、"善为"的能力投身实践,
才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