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
既有事件的意义。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如果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
获得幸福。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利用自我选择
的力量,打破“不改变”的决心。只要我们有改变的意愿,随时都可以行动起来。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
烦恼的根源: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无论是自卑、焦虑还是愤怒等情绪,很大程度上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有关。
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让干涉你的生活的人见鬼去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主要由自己承担,那就是自己的课题;如果主要由别人承担,那就是别人的课题。
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明确自己的课题,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
处理自己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没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厌; 但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
你的课题。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
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向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如果是中国使用的
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陆在右端、欧洲在左端。
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还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
地方又都不是中心。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但是,无论是你还
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工作、交友、爱);不是考虑“这个
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
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
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
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
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
有的主张。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我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
无拘无束地行动。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
无拘无束。
你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获得什么呢?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就是这种想法。
那么,怎么办好呢?
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
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无条件地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
怎么做”。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
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
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渚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
取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
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
到“自我接纳”。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
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
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
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幸福即贡献感。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无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都
需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
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
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
的确,这也是真理的一面。但是,幸福就仅止于此吗?我所期待的幸福并不是这样的!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
旅行。
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
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
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
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人生
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
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
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