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
“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
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顽廉”、“懦立”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公孝肃祠”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
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 “道德传家”。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
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
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
“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
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
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
性情峭直,“故人、 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
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
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
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
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