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之间,有没有余地?
另一个是子女花费5000元路费回家帮她干农活,结果收成不够路费一半,老人家还累得住院了。
“老一辈主打一个,有福我不享,没苦我硬吃,没病我找病,有病我硬扛。”
网友一番总结,引发广泛共鸣,不少人纷纷晒出自家老人令人啼笑皆非的“吃苦”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最普遍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水果、蔬菜、新鲜的不吃,要从剩的、坏的开始吃;
空调、洗碗机,买了也舍不得用,怕费电,甚至怕用坏了。
甚至,还有坚持住自家上百万的房子里捡垃圾的老人,哪怕累出腰伤,仍然每天坚持翻垃圾桶……
可能初心是好的,但最后往往苦没少吃,福没享到。钱也没省下来,让人即心疼,又无奈。
面对这样的老一辈,小一辈里有人选择硬“怼”,宁愿激烈争吵,也不愿看着他们继续吃这些没必要的苦;
有的人则是好言劝,尽力沟通说服,同时做好为他们兜底的准备;
更多人更多时候都在默许容忍,实在受不了了只能背后默默吐槽。
但就像网友说的,年轻人身上也有自己的问题--“没福硬享”。
长辈觉得贵、觉得没必要的消费,在年轻人眼里,是“省着点也富不了,花这点也穷不了“的新鲜尝试。
比起长辈对延迟满足的偏好,年轻人则秉承着”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一定甜了“的人生哲学,及时行乐。
那么问题来了,”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到底谁对谁错?
其实,人生选择有不同、没高下,代际差异脱离具体场景也很难断言是非。
比争论对错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的变迁、认知的冲突,以及代际沟通的难题。
纵览老一辈”没苦硬吃“的行为,背后的指向其实很明确: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要知道,许多老年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匮乏,深知生活不易。
即便如今物质条件早已充裕,但依然延续着过去的印记和惯性。
而现在的年轻人,生长于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
细想就能发现,他们并不是反对节俭。而是认为节俭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的基础上;
他们也并不否认吃苦带来的精神修炼,而是觉得不该吃没必要的苦。
从价值观的角度而言,何为哭,何为福,可能从不同的人就能咂摸出不同的味道来。
种地种菜、长途跋涉,很多老人并不是觉得这是吃苦,也没有通过能吃苦来教育晚辈,
而是在干活和忙碌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年轻人有时也在吃老年人理解不了的苦,比如花钱去健身房”受罪“,
熬夜不睡”追剧“”开黑“。
需要看到,不管讨论如何,都不要落入单方面的嘲讽抨击。
其实,”有福不享“”没苦硬吃“,小一辈对的老一辈的如此评价,有解无奈,有愤怒烦闷,但更多的是关心。
而小一辈”没福硬享“的自嘲,也蕴含着好好养育自己,重视自我需求的时代表达。
差异客观存在,并非不可调和,”道“的层面需要求同存异、理解包容,
”术“的角度则呼唤更多智慧与技巧。
有人说,爱一个人应该是以对方希望的方式,而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不妨抱持开放心态,多一点”难得糊涂“和”你试试看“,少一点”你懂个啥“和“你听我的”。
通过共同体验和充分交流,找到吃苦和享福的平衡点。
这个过程,不仅是代际之间的交流,本身也是家庭成员情感联结的加深。
这正是:
莫忘勤与俭,乐享福与甜。
勤耕不畏艰,携手开新天。
(文|周珊珊)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