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码,绿码,关键是“责任码”
健康吗的应用更令海量筛查高效迅捷,将深藏茫茫人海的病毒曝光。科技为抗疫装备了强大的新盔甲。
当然,既是新事物,难免有"不适期“,它的不完善或瑕疵,也会给人带来麻烦。即如人们普遍关注的绿码、黄码问题。
现今,出行、上班等都要展示绿码,那是健康身份证,也是通行证。有智能手机自不必多虑,但没有智能机者就有点发愁。
再如,很多人发现穗康码”染黄“,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还影响到孩子上学入托等。绿码黄码转换的原因诸多,有的是未作
核算筛查,有的或是与接触史有关,或是曾去过风险区,但也有能就是”错码“,即系统误会或错漏所致。对此,若有畅通的
申诉渠道,能迅速纠正,或有人做些解释,问题便了了。但有的地方因人员业务不熟,或为繁重抗疫任务所累,没人没时间
疏导,也会给居民带来不便。需要强调的是,疫情当前,所有管控措施,无论科技含量多高,都可能给人带来某些不便。
况且,像穗康码每天的界面浏览量达一二亿之巨,其使用和管理程序极其复杂,很难保证不出现卡顿或疏漏。这既有赖于技术
的不断升级、完善,同时,也要靠人工的迅速补位。总之,高科技也需优化的制度来保障,需要全社会的配合。特别面对疫情
科技并非万能,各种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出现,这就需要全体成员用"责任码”来增强保障,及时填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