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脑波以及睡眠看梦

脑波以及睡眠看梦

2024-05-28 14:35  views:251  source:小键人13645306    

博格不光是发明测量脑电图的设备,还发现一个奇妙的脑波模式,是每秒振动9—14次的α波,也有人用他的名字称为博格
波(Berger wave)。我在《静坐》《不合理的快乐》和《短路》介绍身心变化时,也常提到α波。博格除了发现
α波,代表一般清醒状态的β波也是他发现的。我们一般清醒的状态,脑波的频率是比较快的,例如每秒振动14—30次的
β波和每秒振动30次以上的γ波。相较之下,α波算是比较慢的脑波了。早期的科学家并不知道有γ波,是脑电图突破了类
比设备的上限,科学家才“看见”了γ波,并且体会到这是代表一种高度清醒的专注状态。γ波的状态,有人认为就是心流。
此外,还有昏沉入睡的θ波(每秒振动4—8次),以及深睡状态的δ波(每秒1—3次)。很有意思的是,不同形态的脑波
,其实是因为脑电图设备改进才发现的。我时常说,我们观察的工具,限制了我们所能够看到、体会到、理解的。限制脑科学
家的,是脑电图的设备。限制我们每一个人的,是五官和头脑。三十多年来,我每次谈到静坐可以让脑波变慢,也一定会谈到
α波。一个人在休息或静坐的过程,脑波自然会慢下来,而在清醒或动的时候,脑波会加快。当然,博格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
现脑波的谐振现象(coherence)。谐振,也就是脑部整体的电波达到同步。这是透过静坐,可以在头脑达到的。一
样地,我过去在《静坐》用很多篇幅解释过,透过同步的谐振,身心可以最不费力地运作。1938年后,世界各地最有成就
的脑科学研究者,也开始用脑波帮助诊断,而使得脑电图变成一门显学。相信你读到这里,会觉得博格应该得诺贝尔奖才对。
可惜,他没有。博格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两次战事都有参与。以科学家来说,相当可惜。这样的背景,让他摆脱不了
政治上的争议。我相信,这是他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诺贝尔奖的遗珠之憾,其实不在少数。我在《真原医》提过,
当年在洛克菲勒实验大楼从事研究工作时,和马卡蒂(Maclyn McCarty)相当要好。他其实是DNA的发现者
,但是,诺贝尔奖却在1962年给了解开DNA分子X光结构的华生和克里克,没有他的份。他的一生,虽然因为这些突破
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但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有用的几个重点:•有了脑电图的发现,睡眠才正式变成一个科学的领域,可
以重复验证。•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并不是生理学家发现了脑电图,而是一位心理医师博格发现的。他很慎重看待这个现象
,反复确认,经过5年才发表出来。•我们脑波的快慢,会自然反映我们清醒、休息放松的状态。愈清醒,脑波愈快。睡眠愈
深,脑波愈慢。•透过静坐,我们不光可以让脑波慢下来,甚至可以让脑波达到同步。身心的同步,是我们最不费力的状态。
02从睡眠看梦我相信,你读完前一章,会自然发现,我毕竟从事了多年的科学研究,就连写书,也不想放过一些学术上重要
的突破。当然,这个习气现在稍微有点改进了,虽然还是科学,但会多谈一些背后的故事。回到睡眠,博格的实验室和后来各
地的科学家都发现,人即使睡着了,脑部还是有电波的活动。倒不像过去的人所认为的,脑在睡眠时完全是静止的,或最多只
是一种从世界退出的状态。有了脑电图,我们终于有工具可以了解脑部各种状态的变化,甚至去掌握变化的原则和规律。20
世纪50年代开始,睡眠实验室非常活跃,科学家请人来实验室过夜,在受试者头皮上贴电极,记录一整晚睡眠过程的脑波变
化。从这些脑波变化的研究,得到最明显的发现是——不光是我们前面提过,古人睡眠是分段的,就连从脑波来看,我们的睡
眠确实是分段的。一整晚的睡眠,大约要经历4到5次重复的周期。每个周期大概接近1个半到2小时。这是大致的情况,但
我还是要提醒你,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多,有些人需要的少。夜间睡眠的90分钟循环重要的是,就像上面这张图所
表示的,每个大约90分钟的周期,又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的分界是很有趣的,是用睡着后眼睛的动作来区分。一
个称为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另一个就是非快速动眼期(简称non-REM,
NREM)。我们假如整晚没事,观察家人或朋友睡觉,自然会发现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人睡着了就面无表情。有些人睡着
后表情还相当丰富,时而皱眉,时而吞口水,还有些人会说话,甚至拳打脚踢。在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我们有时候会看
到睡着的人,虽然眼睛闭着,但是他的眼珠子在眼皮下滚动,速度还很快。就好像虽然睡着,却还在头脑里忙碌地看着什么。
这个现象,睡眠科学家也观察到了,也就是前面所称的“快速动眼”。这种快速动眼睡眠是非常普遍的,不光人类有,就连其
他哺乳类动物和鸟类都有。也许你还记得,小时候看着家里的猫狗睡觉,非但一样会动眼睛,还会在睡梦中低声呜呜叫。更有
意思的是,在人类的例子里,如果在快速动眼睡眠中把人叫醒,这个人通常会说他正在做梦。其实,你光是看前面这张图,就
可以知道快速动眼睡眠只占了整个睡眠周期的1/4左右,并不是睡眠的主要部分。在我看来,它会引起关注,最多只是有眼
球的动作、有做梦,而让科学家把注意力不成比例地放到这一个部分。接下来,我还会再解释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有动作,而好
像更容易在做梦。其实,非快速动眼的睡眠,占据了整个睡眠周期的3/4,可以说才是主要的部分。就像这张图所显示的,
从脑波的变化又把非快速动眼睡眠区分出3个阶段。随着3个阶段(早期也有人说4个)一一深入,睡得愈沉,愈难叫醒。睡
眠是有深浅的。我们大概都有过这种经验,睡得很沉,不要说闹钟,就连地震、飞机或消防车的声音都听不到。但是,也有时
候睡得很浅,就连冷气、电风扇或房里一点动静,都可以把我们叫醒。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从醒着,到进入睡眠,是先经
过非快速动眼的睡眠,睡到最深最深之后,才进入快速动眼睡眠。快速动眼睡眠的现象,是在1953年由现代睡眠研究之父
克莱特曼(Nathaniel Kleitman,1895—1999)和他的学生发现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种睡眠
和做梦的关联。克莱特曼是在苏联出生的犹太人,老家位于现在东欧内陆摩多瓦共和国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大
陆掀起一波反犹太的浪潮。他从苏联辗转流亡到巴勒斯坦,再到美国。他对意识的研究特别感兴趣,而且认为要懂意识,要从
睡眠无意识的层面着手。从他后来所达到的成就来看,就好像是这一生的颠沛流离和考验,让他的注意力一心落在眼前的研究
。我相信,在各领域有成就的人物,不少人和他有类似的经过。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