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的种子
子不哭。”当这样说时,大人就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疼不疼,是孩子自己知道,还是大人知道?疼的感觉本来
是大自然给一个人的馈赠,可以令他自动地懂得保护自己,从摔疼这一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但大人却试图让他忽略甚至歪曲
这一感觉。再如,孩子吃饱了,不想再吃了,但大人用各种方法诱惑孩子继续吃,于是孩子最终吃成小胖子,大人看着孩子胖
胖的觉得很开心,但胖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大人的需要?吃少了,会觉得饿;吃够了,会觉得饱;吃多了,会觉得撑。这三种
感觉会自动调节孩子的食量,但许多大人会自以为是地给孩子设定食量,于是许多孩子饮食失调。又如,冬天来了,孩子自己
加了件衣服准备出门,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吧。”孩子说:“我不冷。”妈妈则说:“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以
上这些都是很奇怪的逻辑,这种事常发生的话,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
分析来判断,但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最终也失去了创造力和自主性。创造
力是很美的东西,但没有这一点仍然可以继续生活。然而,自主性却是很要命的事,一个总被安排、总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
主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发展,他自然就没有了自控能力,于是比较容易沉溺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中。于是,就有了这
样一个接力赛——先是家长接管孩子的意志,接着是中小学老师接管,现在又多了大学接管。最终,当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
又是谁接管他的意志呢?一个最常见的结果是,家长只好继续接管。他们会抱怨孩子“啃老”,抱怨孩子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
,但这个恶果的种子,一开始却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感觉比理性可靠,身体比头脑可靠在我们这个社会,拥有自主性和创造力
的人太少了,于是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们究竟有多重要,有多美。我有幸看到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可以表明,一个成为自
己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先说我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和不少心理医生聊过天,也爱和我聊天。心理医生的话经常充满玄机,她
怎么判断这些话是对还是错呢?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用头脑,用缜密的逻辑,用科学的知识……她不是,她的办法是“身体的
抖动”。她说:“听到某句话,如果我的身体剧烈颤抖,说明这句话很对;如果只是抖动了一下,说明这句话有点道理;如果
我一听就晕,说明这句话就没有什么道理。”这种判断方式很简单,很直接,也很可靠。不过,这只是感觉,而不是真实的“
身体的抖动”。哪怕再有道理的话,她听到了,别人也看不到她身体的剧烈抖动,这只是她自己的感觉而已。这种评断过程,
罗杰斯称为“机体评价过程”,或者可以说是“身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与理性相比,感觉更可靠;与头脑相比,身体更可
靠。显然,我这个朋友的评断方式就是典型的“机体评价过程”。有一次,我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
他是国内著名的荣格派学者,对易经、解梦和中国文化都深有研究。他家位于湖中的一座岛上,树木茂盛,蚊子很多。多年以
来,只要和别人在一起,蚊子就很少咬我,而是咬别人。但这次,我们一行人走在岛上,蚊子咬我咬得很厉害,短短时间内我
已拍死数只蚊子。然而,我没看到申老师挥动过一次胳膊,于是好奇地问他,蚊子不咬你吗?他回答说,不咬,已好多年没怎
么挨过蚊子咬了。并且,即便蚊子咬他,他也不会打蚊子。这一定有什么说法吧?我问。他说,是的,他从小就不打蚊子,因
为很小时他就想,蚊子能吸多少血,给它吸得了,说不定,蚊子咬还有针灸的效果。原来如此,看来是蚊子被你的善意打动了
,它们不忍再攻击你。我开玩笑地说,这时大家都笑了。接下来,申老师和夫人讲起了他的很多趣事。一是,做知青时,他卖
豆腐。豆腐一开始是一大块,老乡要买一斤,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烦。他头疼这一点,潜心练了一星期,终于做
到,不管老乡要多少,他只需切一刀。要九两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两,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二是
,参军时,拆卸步枪,他闭着眼睛比别人睁着眼睛还快。……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兴趣,于是纷纷议论,为什么可以做
到这些。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注”。然而,照我说,如果你要求自己专注,你就会失去专注。专注和幸福、快乐等一样,属
于那种你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的事物。他赞同这个说法。他说,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中,自然而然
就达到了关注。当你沉浸在其中时,你会产生“感应”,你是靠感应来切豆腐,靠感应来装卸步枪,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计
算。当然,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一定有,但最后当你砍下那一刀时,靠的不是理性,而是感应,或者可以说是感觉。这就是所谓
的“手感”,在无数领域,顶级高手们讲究的都是手感。譬如篮球比赛,一个选手投篮好时,他会说,有手感,当投篮不好时
,他会说,没有手感。什么样的人会有手感?一定是那种信任自己感觉和判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