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社论】谁的童年能没有玩伴

【社论】谁的童年能没有玩伴

2024-03-31 23:12  views:360  source:小键人14242824    

“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想要给孩子找同龄伙伴,还得去培训班”……
近日,“孩子玩伴去哪了”的话题引发关注。
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一种“弱社交”乃至“无社交”状态,确实值得警惕。
人是社会性动物,拥有正常的社交和玩伴,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还具有解压、放松身心的情绪价值。
而且有研究表明,某些校园欺凌现象,也与一些孩子从小缺失正常的社交体验有关。
正因重要,对孩童社交能力的培养,在育儿领域颇受欢迎。
现在家长面临的尴尬是,如果孩子连玩伴都没有,社交能力的培养岂不是无本之木?
所以,首先需要正视的是,如何让孩子有玩伴?
孩童玩伴的消失,原因有很多。
如独生子女普遍,孩子们普遍学业压力大、课外培训多,无暇社交,“玩伴都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此外,手机等电子“玩具”,让部分孩子失去走出家门的兴趣。
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单独外出,社区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适儿化”水平不足,也弱化了孩童社交的社会氛围。
原因清楚了,想解决问题却不容易。
因为这涉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问题,家长的安全感问题,周遭环境的问题,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此,不妨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从大的层面看,孩子们缺乏玩伴,陷入“无社交”之困,可看作是孩子为功利化教育所付出的“牺牲”之一。
当社会越来越意识到问题所在,便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包括政府、家长等在内的各方对推进教育改革的共识,
从而在制度上进一步降低孩子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找玩伴、去社交。
从小的层面看,家长也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更多社交机会。
如重视带孩子体验社区活动、户外运动,积极参与儿童志愿活动,帮助他们与手机构筑的虚拟世界保持恰当的距离。
此外,时下各地都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也应更加重视照顾孩童的社交需求。
有研究指出,国外在社区社会环境建设上,强调儿童对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等社区人际关系的期望;
而我们则更加注重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强调社区公共空间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等。
孩子玩伴的缺失,与这些年经常讨论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等话题,是同构的,
都是我们观察社会教育生态、教育观念的重要切片。
尽管它们的改变不是一件易事,但正因为难,越需要反复提醒,并持续得到改进。
缺乏玩伴的孩子,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人格和行为特征,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观察。
但是,给予孩子必要的“空白”,让他们多一些自然生长的空间,
就像童年就该有童年的样子、不该缺少玩伴一样,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教育常识。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