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数学眼光是如何形成的?

数学眼光是如何形成的?

2023-10-31 11:34  views:602  source:yuehe    

人类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数学的对象当然也要从真实中来。不过数学不是以“真实”本身为对象,而是通过“剥离”或
“去掉”真实对象中“真实”,找到代表“真实”的本质属性,进而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剥离”和“去掉”之所以
加引号,是因为这些动作并没有真实发生,而是人们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观察真实情境时,仅聚焦与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有关的要素,在大脑里展开的思维活动。数学眼光就是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逐渐形成的。这样的思维活动,
如果用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原理解释,几乎是几本厚书的内容,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其实也没那么复
杂,大体可以描述为下面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真实”通常会表现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用“眼光”“剥离”或“去掉”的,就是问题情境中所有的
“真实”,或者说所有的物理属性。如果是一个真实物体,这种“剥离”或“去掉”就表现为“降维”,即通过想象把物体从
高维向低维压缩(或投影),即由体到面、由面到线的想象等。经过“剥离”、“去掉”或“降维”之后,剩下的就是真实
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了,如数字或图形等。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剥离”了所有物理属性,留下的可能就是一些数字。
例如,“第一小队栽了3棵树,第二小队栽了4棵树”中的“一、二、3、4”等。它们可能有的与解决问题有关,有的与
解决问题无关。
接下来,在留下的这些元素中继续剥离或去掉那些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元素。注意,这里的“剥离”或“去掉”没有引号,
因为这是真的要剥离或去掉了。如“第一小队”中的“一”就只有标识作用而并无其他数学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用A代
表第一小队也可以,但用A代表3就不行。大脑中展开的思维活动至此,剩下的都是有意义的元素或关键元素了,如
“第一小队栽了3棵树”中的“3”,“第二小队栽了4棵树”中的“4”,等等。
最后,具体元素就是再“关键”,但如果它们只是一个个孤立地待在那里,就仅仅表现为一个元素的集合。而元素之间
如果没有“关系”,一般也构不成 什么有意义的数学对象。此时大脑中展开的思维活动,就要回到最初那个真实的问题
情境,寻找或发现这些关键元素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一旦找到了,就用已知的或可用的数学语言把这
个关系表示出来。
这时候,代表“真实”的本质属性——某种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就开始出现了。例如,第一小队栽了3棵树,第二小队
栽了4棵树,那么两个小队一共栽了几棵树呢?这就转化为3和4在一起是几的问题了。如果学生还没学过加法的话,
那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义会更大。
上面的叙述是比较粗线条的,但总体上能够形象地说明问题,为如何培育数学眼光提供参照,也为读者进一步举一反
三奠定基础。实际上,数学眼光就是一次次地经过这样的思维活动而不断从萌生、积累到形成,并逐渐成为一种素养,
嵌入学习者的人格,对他们未来的学业、职业和生活产生影响的。
总之,从教学点角度看,数学眼光,数学眼光的机制并不复杂,形成的过程比较清晰,思维活动的空间也十分开阔。
只不过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环境中,一般是舍不得为培育数学眼光留出那么多时间和位置的。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