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古堰“逢春”(重排

古堰“逢春”(重排

2023-04-15 20:10  views:544  source:字字月    

一曲舞蹈《碇步桥》在央视春晚走红后,“简易又诗意”的石桥勾起了很多人“怎能不忆江南”的遐想。可或许少有人知道,
碇步桥常与堰坝组成“CP”,二者自古就同框出现。“旱时为桥汛时为坝”,堰坝千百年来与良田相守,为丰收灌溉。循着
春的足迹,溯水而上,常常能看见形态各异的古堰星罗棋布,或穿行于高山峡谷,或漫流于广袤平原,浸润着之江大地的生活
习俗、治水智慧和灿烂文化。鱼米之乡江南,河湖水系发达,何须堰坝来引水蓄水?一方古堰,又蕴藏着怎样的魅力?一去都
江堰之前,余秋雨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因此,他“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但当他站在伏
龙观前,看着眼前急流浩荡的一幕,被震撼到了。20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制服岷江水患。在都
江古堰的滋润下,“天下粮仓”沃野千里。兴水利、守安澜。自古以来,生活在“七山一水二分田”之上的浙江先人也一直在
与干旱和洪涝斗争。“晴久即灌溉无资,雨多则泛滥洋溢”,浙江人与水,保持着一种既冲突又适应的关系。一万年前,上山
先民播下第一粒作物种子,翻开了灌溉农田的篇章;5000年前,良渚先民筑起“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奏起灌溉文明的序
曲。自此,“江南鱼米乡”的丰饶,再也离不开古堰坝的守护。一堰起,一方兴。在全国30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浙江就
占了7项。之江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古堰接连成一张张水网。比如,龙游姜席堰与都江堰一同在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
遗产名录。据当地县志记载,元至顺年间,察儿可马担任龙游县令,为解水困,兴修水利,当地姓姜和姓席的两家人承建起了
工程。龙游的近5万亩良田,离不开它的灌溉。漫长的农业时代,长江流域一直走在人类灌溉文明的前列。浙江各地水利志、
县志对古堰的历史文化、技术特点、民间故事等有诸多描述。在浙中,《金华府志》中以“白沙堰广一丈三尺,长六十里”,
讲述了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首建白沙堰的事迹;浙西南,《松阳县志》记载,至明末清初,松阳境内有大小古堰圳120多
处,是整个瓯江流域古堰坝数量最多的一个县份。江南古堰与水共生,不去破坏自然的平衡,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达到引水
用水的目的,彰显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其实也暗合了古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二千年
古堰的汩汩水声,激荡起尘封已久的古老往事,也腾扬起海晏河清的盛世安澜。堰水过处,广袤沃野,处处盛景。这里,荡漾
着绝美的湖光山色。阳春时节,溪水初涨。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枕水而卧,沿岸古庙、古水碓、古窑等风景如诗如画,“龙桥
映月”“琅琊峰回”“双湖烟雨”等串珠成链。这里,镶嵌着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江南古堰独具风韵,带给人们以无限灵感
,迎来一拨又一拨文人墨客游吟驻足。杭州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苏堤。西湖风雅至今,历经千年而未淤塞湮没,少不了苏轼率众
人疏浚西湖,筑成“苏(公)堤”,“苏堤春晓”更是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清波碧水之中,苏堤装点了无数人的诗情画意,
固守着江南的文化精魂。这里,私藏着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诗画江南入梦来,用来描述“古堰画乡”再适合不过了。辗转浅
墨洇染的古韵中,千年古樟、水岸埠头、老街小巷,向旅人们喃喃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走过青石板路,住进青瓦白墙,便算一
头钻入了山水画卷。晨曦微光,择一家小店品尝花式早餐,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落日余晖,看渔舟唱晚,金色夕阳倾倒在碧波
河面上,美,成了一种享受。世事变迁,这里依然坚守着一份悠然和自得。三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长
安十二时辰》带观众梦回盛世大唐;《梦华录》的热播,则向世人展示了精致风雅的宋式风情。那么,千年古堰的“风流美事
”,更与何人说?江南古堰、水岸共荣,流淌着商帮文化、民俗文化、稻作文化、水韵文化。。。。。。可谓是呼之欲出的文
化富矿。如何让古堰文化的“源头活水”常存长流,让更多人去感受古堰的淡淡烟火和浓浓诗意,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比如,
不妨试试情景化演绎。中国人对仪式感有着特殊的追求与热爱,何不抓住这份独特的浪漫,用创新文化形式演绎后的仪式展现
古堰故事,让“久居深闺”的古堰大放异彩?丽水通济堰的“双龙庙会”,正是这样一份仪式。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生动演
绎丽水鼓词、处州乱弹、闹荷船、跑马灯……通过情景交融、跨越时空的戏剧创作,挖掘背后的深厚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
态,成为了打通观众情感共鸣的桥梁。比如,再多一些地域化特色。滔滔江水流过江南古堰,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
实在此处交汇。通过挖掘古堰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标识,不失为让古堰文化焕发生机的一剂良方。前段
时间,衢州柯城文旅局长化身金庸笔下的郭靖,带领广大网友领略湖光山色。当“金庸武侠文化”元素遇上滨水景观带,古堰
文化保护再生与城市发展和文脉延续相得益彰。“一堰一景”十八弯,让石梁溪的江湖,活在金庸笔下,更“重生”在十二堰
畔。比如,再多些年轻化表达。古堰文化深藏在历史土壤之中,距今动辄百年、千年,想要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去“泥土
味”,更要为其“穿新衣”,巧妙将丰富的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产品,让古堰文化可感可视。古堰之水涓涓长流,堰上风景独
好。“一堰兴,农兴、畈兴、城兴、商兴”,饱经岁月洗礼后,我们希望点点古堰“星火”,能将江南古堰意韵之美如数铺陈
开来,以“燎原”之势焕发全新光彩。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