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别人听得懂,自己要先说得清
沟通虽然是说话,但话不是随意说的。
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沟通使自己获得了很好的人际关系,
并能够把沟通作为解决矛盾、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
但也有不少人并不会沟通,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非但没有沟通成功,甚至还引发不少误解。
高筍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平日里工作还算认真,给领导的第一印象也非常好,领导也很重视她,但实习期结束,
高筍却未能签约。
“我想知道,公司为什么没有录用我?”高筍不解地问。
“你的能力倒是不错,但咱们的工作要求团队协作,我们觉得,你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领导直言,并进一步解释道,
“不论是当面沟通,还是书写文件,或者是打电话,
你和团队经常发生无法一次沟通到位的情况,与至于好几个同事都表示,
要来回好几次才能确认你想表达的内容,才能进一步继续下一步的工作。”
事实的确如此。
有一次,高筍向领导介绍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以下是她的表述:
“明天您需要参加一场会议,这场会议原定是明天九点开始,由于主办方发生临时改变时间,现在改为下午三点开始。
明天还有一位孙先生和您约谈,他说具体时间咱们安排,会议最好在晚上六点之前结束,因为他晚上还有重要的应酬。
我已咨询过会客室的负责人,他说会客室明天上午十点之前和下午四点之后会有安排,
我建议把时间定在上午十点,您看合适吗?”
听到上面的表述,你是不是也感觉有点混乱?
领导当时也是云里雾里,耗费了几分钟的时间,才明白了高筍所表达的意思。
身为领导,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很多,高筍的表述因果关系不明,前后顺利混乱,面对这种低效的沟通方式,
任何领导都会厌烦,没有被录用也就不足为奇。
为什么高筍的表述如此混乱?原因很简单,没有了解沟通的本质。
沟通是什么?
是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准确接受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与他人沟通,首要做到清晰的表达,语言使用一定要准确。如果只顾着滔滔不绝,却不考虑表达得是否准确到位、
对方是否理解,是否会产生歧义等问题,那就属于无效沟通。
对高筍来说,她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如何说才能使对方快速听懂?
自己的表达哪里出了问题?
自己说的话是否符合逻辑?
如果自己是接收方,能否清楚地领悟意思?
如果高筍拥有这种共情,当初三两句就能向领导讲述明白。
“明天有两个工作安排,一场会议,一个约谈。”
”主办方将会议改到下午三点开始。“
”和孙先生的约谈,建议定在上午十点。这个提议参考了我们和孙先生的时间安排,以及会客室的使用安排。“
这样的表述有条有理,是不算清楚了很多?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沟通的关键是效率,要简单、明确、高效、无误地交流信息。
我们不能一味的指望别人秒懂自己说的话,或是猜懂自己的含糊其词,
而是要学着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表述时努力做到清晰准确,没有偏差和歧义,让人一听就懂。
永远不要低估表达的作用,即使你要讲的只是1+1=2这样简单的事,也要竭尽全力表达清楚。
比如:上级的一条命令,别以为逐级传达就可以了,要知道,及时准确无误的命令,在传达过程中也有被误解的可能。
这就像我们常玩的”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说了一句话,中间经过很多人口口相传,传到最后一个人的耳朵里时通常已经
面目全非了。甚至完全不是最初的意思。
说到底,沟通是双向的交流,而不是说话者单向地传播信息。
话不是说出去就行了,还需要得到对方的确认,以及正确的反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沟通就是不断地翻译。
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他倾听你说的,翻译成你想的。
如此,才算真正实现了高效的对话。
这就需要从”快人快语“变成为”说话三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表达比大脑慢上半拍,给大脑留下缓冲的余地。
先在大脑过滤一遍想要表达的内容,对内容进行提炼和说明,删除无关紧要的话,使内容成为一个简单的关键要点,
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待基本框架确定好再开口表达。
艾琳是一位策划经理,
在制定部门发展计划,并需要向所有人宣布时,她都会事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分析自己为什么要说这番话,
观点和重点是什么?
而后,将自己的意思浓缩成最精炼的几句话,提前列一个讲话大纲。
”销售部门今年的业绩目标是突破X万元“;
”我i们需要对市场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和跟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是重中之重“;
”业绩目标若能达成,所有人的年薪增幅10%“。
这种表达是不是非常清晰?
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人,进行哪方面的沟通,都可以按照这思路去展开,使自己的表达更准确,意思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