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
。邻院是苏联侨民的教堂,经常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我从小听惯了教堂的钟声。 父亲目不识丁,祖父也目不识丁。原籍
山东省荣城温泉寨村。上溯是吧代乃至二十八代、三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 父亲十几岁时,因生活所皮,
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 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人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屋内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
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中国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们
家族史上的一座丰碑。 父亲多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也因为从一九五六年起
,我七岁的时候,他便离开哈尔滨建设大西北去了。从此每隔两三年他才回家与我们团聚一次,我下乡以后,与父亲团聚一次
更不容易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反对我们几个孩子看“闲书”的。见我们捧着一本什么小说看,他就生气。看“闲书”是
他这位父亲无法忍受的“坏毛病”。父亲常因母亲给我们钱买“闲书”而对母亲大发其火。家里穷,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糊口
,也真难为他。每一分钱多事他用汗水换来的。父亲的工资仅够勉强维持一个市民家庭最低水平的生活。 母亲也是文盲
,外祖父去读过几年私塾,是东北某农村解放前农民称为“识文断字”的人,故而同是文盲,母亲与父亲不大一样。父亲是个
崇尚力气的文盲,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崇尚相左,对我们几个孩子寄托的希望也便截然对立。父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靠
力气吃饭,母亲希望我们将来都能成为靠文化自立于社会的人。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训斥和惩罚,父亲是将“过日子”的
每一样大大小小的东西都看得贵重的。母亲的教育方式堪称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