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用生活丰富教材

用生活丰富教材

2022-09-26 11:20  views:693  source:小键人691020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
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
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
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钓,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
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
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
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
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
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
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
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
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
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
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
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
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
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