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朋友圈里的“贱人”们

朋友圈里的“贱人”们

2019-04-22 23:20  views:1220  source:binge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哪个圈子像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一样热闹:
卖东西的,拉投票的,犯神经的,搞深沉的……总之,我们想看到的事物,这里时时都有
展现;我们不知道的世界,这里天天都有直播;我们最反感的东西,这里能不能看到其实
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屏蔽功能也不只是一个摆设。
朋友圈让我们见识了富二代奢侈的细节,也让我们见识了穷二代贫困的尺度;朋友圈
让我们距离偶像如此之近,也让我们距离梦想如此遥远;朋友圈有时候真实得能让你泪流
满面,有时候虚伪得能让你万念俱灰。生活在朋友圈里的我们就像卡夫卡小说中站在城堡
外面的土地测量员,不由自主地陷入朋友圈,天天发誓要回到现实,而且现实近在咫尺,
可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摆脱不了朋友圈,走不进那个已经渐渐成为传说般的现实。
批判作为人的本性,即便做不到纯粹,但也不该对朋友圈做出任何非理性的指责。所
以,当我们想说朋友圈罪与罚的时候,也该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依据,比如接下来谈到的5
个犹如瘟疫一般在朋友圈蔓延的现象。
谣言四起
将谣言放在朋友圈的框架里讨论有曲解之嫌,因为朋友圈绝非谣言存在的罪魁祸首。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随着朋友圈的发展,谣言也成了其中比较活跃的主力之一。为此,
《人民日报》还在2015年底的时候专门发布了一篇文章,对2015年朋友圈的谣言进行了一
次汇总,比如“吃猪血、鸭血能除霾”“柿子+酸奶=致死”“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等。这些
谣言花样繁多,涉及的面很广,有些表面看起来很严肃,如果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一般
人很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谣言在微信中肆虐的原因很简单,想想我们每天看微信的次数,以及我们转发信息的
频率就可以知道大概。其实想分辨哪些信息是真理,哪些属于谣言有一个最简单且实用的
办法,就是看传播平台。如果这个平台你从来都没听说过,那最好别信。其次,看文章的
结构和排版。有些谣言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往往把结构和排版做得很花哨。反观那些正
规平台发布的文章,图文搭配很有条理。
其实,很多人对谣言的真假都没有进行判断,只是经不起内心的诱惑,像赶潮流一样随手
转发,岂不知已经成了谣言四起的帮凶。
杜绝谣言很难,但做一个让谣言止于自己的智者很容易。
微商泛滥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朋友圈,各种保你肌肤如雪、骨瘦如柴、完美祛斑等广告就像雪花
一般纷纷洒洒地映入你的眼帘。没错,微商来了!谈起微商,没有几个人不对它表示厌
烦,但为何它还是会如此猖獗,它的市场在哪里?据有关数据显示,微商所卖产品九成以
上都是护肤品。很明显,微商的主力消费人群还是那些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女士。她们
或许也对微商泛滥的现象感到烦闷,不过,一旦遇到某个自己喜欢的产品,就把微商的事
实抛到九霄云外,只专注于眼前的产品。即便如此,真正在微商里面买产品的人也不会很
多,很多女性在日常的购买习惯中已经养成了对某个品牌的忠诚度,仅仅依靠熟人推荐而
购买的概率不是很大。
微商泛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虚假的宣传蒙蔽了很多人。我们动辄就可以在网上看到
诸如“某大学生通过做微商,月收入轻松过万”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么是虚构的,要么
就是片面化地呈现了事实的真相,如对方究竟是靠卖产品赚钱,还是靠通过发展代理机
构赚钱等。
当然,以上所说的泛滥的“微商”只是活跃在朋友圈里的商家,它与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
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还有所区别。作为电商模式的微商产品质量、物流等各个
环节都有保障,但在朋友圈里泛滥的微商,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管是从自身的利益出
发,还是从维护整个朋友圈的环境大局出发,都最好不要轻信朋友圈里的商品。
道德绑架
“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后一生平安”“请好心人转发一下”……你的朋友圈里是否也经常
被这类信息骚扰,更可气的是你的朋友竟然还特意地转发给你,此时你该做何感想?
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虽然与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就得让座”“富人就要捐款”有所差异,但
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挟道德之名约束或规范他人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好像分裂为
好多个道德派别,每个人都在宣传自己的观点更为正宗、科学。事实上,道德只有一个分
类,人性的,还是非人性的。即便是同样一个场景,如果发生的条件不同,那么对于他们
的道德审判都有可能存在两个极端。当然,作为此类道德绑架的受害者,没必要过于认
真。对待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陌生人的自然不必理会,朋友发给你的也不要太在乎。
如果你会因为没有转发或者回复而得罪了朋友,那对你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的友谊很脆
弱,这件事正好作为一个测试让你及早地明白这样的现实。当然,对于有些实在看不过去
的,你也可以举报。2016年的4月12日,微信团队也对外发布公告,公布了外部链接内容
相关管理规范,此类“道德绑架”式的内容也在管理规范之中。
人情勒索
“嗨,在吗?”
一个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有一天给你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略感惊讶之余,你可能
会揣测着对方是否要借钱。其实,如果对方是个已婚的妈妈,那么下面这种可能性更大:
“看到我朋友圈发的链接吗?我儿子正在参加一个‘××宝宝大赛’,编号是××××,你赶
紧进去加一下关注,然后帮忙投一票,一会儿给你发红包。”
对大多数人而言,连这种小忙都不帮的人实在是太没人情了,所以你按照朋友的指示
加了“××宝宝大赛”的公众号,找到朋友的孩子,点击投票。刚把截图发给朋友,心里还
在想着这点小忙再要朋友的红包简直说不过去。你刚把自己心里的这个想法在对话框里编
辑到一半,对方的红包已经发过来了,顺手打开之后,看到的是一个让你哭笑不得的数字
——0.01。此时,已经没有必要再看后面缀的是英镑还是美元,尽管你从来没有收到过除
了人民币以外的任何一个币种的红包。原本担心这个小忙会演变为一种交易,结果发现,
自己的人情被朋友无情地勒索。还没完……
“这个投票每人每天只能投一次,所以麻烦你从明天开始到下个礼拜六每天各投一次
吧,下周日结果就出来了。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帮忙在你的朋友圈里也转发一下,回头
请你吃饭。”
此时,你可能在想:这下完了……
人情勒索或许不像谣言那么可恶,也不像微商那么令人厌烦,但遇到得多了,也绝对
很挑战人的极限。偶尔帮个忙,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在朋友面前做出什么承诺,因
为“××宝宝”只是朋友圈“人情勒索”的冰山一角。
标题陷阱
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们可以通过浏览量获悉每一篇文章被多少人
看到,而纸媒则不具备这样的便利,只能从总的发行量上看出整体销量。而且,标题对
新媒体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纸质媒体,因为人们习惯性地先看标题再决定是否点击进入。
正因为如此,很多平台便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出一些有诱惑力的标题,吸引读者进入,哪怕
带有欺骗性质。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朋友圈里最为普遍,而且有时候还
殃及一些名作。比如名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的标题背后其实
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题为“豪门浪荡子却为真爱遁入空门”的标题讲述的
竟然是《红楼梦》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为低俗、无聊的标题,比如“特级禁
片,删前速看”“刚刚发生,传疯了”“千万不要午睡,因为……”。其中“特级禁片,删前速
看”讲述的竟然是一条某电视台揭露银行卡被复制、盗刷的新闻报道。
标题陷阱既欺骗大众情感,也浪费大家的时间。谁都知道,依靠低俗图文骗人点击,
增加粉丝和点击量的做法得不偿失,但确实有很多人为了私利,宁可杀鸡取卵,也不肯放
过任何一次设陷阱的机会。
朋友圈的罪与罚,自然有管理方面的缺陷,但也不能否认确实存在着很多人的欲望、
贪婪和无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面对朋友圈中的问题,每个人
也确实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无辜。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