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伤寒论101-200

伤寒论101-200

2022-09-15 10:54  views:414  source:小键人8639592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
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
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
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