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谁在网上虚度了大把的时光

谁在网上虚度了大把的时光

2019-04-21 23:41  views:1256  source:binge    

还记得19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在其代表作《项链》中讲到的那个小公务员的
妻子吗?为了参加一个豪华舞会,公务员的妻子向友人借了一串珍珠项链。舞会很成功,
戴着珍珠项链的妻子也很夺目,在返回的途中项链却不慎丢失。不得已,他们只能借钱
又买了一串同样的项链还给友人。为了还债,公务员和他的妻子十年如一日地节衣缩食,
还给别人打工。最后,当他们终于把债务还清之后,才从朋友那里得知原来那串珍珠项链
是假的。不管莫泊桑写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在哪里,人们的理解角度又在何处,这个因
社交而起的故事,至少向人们阐述了生活在社交这个“名利场”中,快乐与痛苦似乎都会被
翻倍呈现。
社交带给人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作为人的本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
尽情释放。不过,鉴于传统社交多是在较为隆重的场合发生,所以社交礼仪、沟通技巧、
穿着打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那些社交达人而言,这样的场合无疑是展现自身
魅力的最佳舞台。要想在这样的社交场合感受到足够的乐趣,只要按照这类场合的标准
去要求自己就行。
如果说以前的社交多发生在上层社会,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社交渐渐地从
“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比如美国的Facebook、Twitter,中国的微信、微博等。社交的
成本大为降低,而且免去了中间很多不必要的烦琐礼节,它们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在很短
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批用户进驻。
按理来说,社交软件的普及对人们的沟通、交流来说是件好事,但最近几年,我们也会
在网上频频看到诸如“远离Facebook”“逃离社交媒体”之类的新闻。更有甚者,还有人以
“破产”的形式宣告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决裂。社交网络的优点如此之多,为何还会催生出
大量的“社交网络逆行者”?或许这就要从它的弊端谈起,比如有网友这样评价社交网络的
可怕之处:把光阴虚度得好像很充实。
2016年初,跨国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报告称,
中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微信14.5次,美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Facebook17.9次,但中国人用
社交媒体的总时长为48分钟/天,比美国人要高出5分钟。另外,51%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
成为社交媒体用户,较去年大幅上升了17个百分点。然而,认为社交媒体给他们的生活
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则一直在减少,甚至有1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变差了。
在社交网络上虚度光阴是让很多人选择远离社交媒体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社交媒体
自身的弊端也会导致很多人离开。社交软件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宿命:始于
约会,兴于炫耀,衰于代沟。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
较理论”。他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追踪自己的进步,并通过与他人对比来鉴定自己价值的倾
向。这类社会比较会导致人们感觉自身缺乏价值,进而引发不安全感。研究表明,一旦人
们开始进行社会比较,特别是在进行“向上”比较时(和那些我们认定比自己优越、让我们
感到自卑的人对比),抑郁、自尊降低等负面情绪便会出现。而像微信、Facebook这样的
社交平台正是人们理想化存在的场所(人们会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小孩、订婚戒指、毕业典
礼、新工作等),在“向上”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会显得卑微。
人们常说:“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这可以当作人们远
离社交平台的至理名言吗?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水只有在海中才能形成浪,人只
有在人群里才能成为领袖。所以,人与社交平台的关系,关键还在于自己内在的选择。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