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是个小人物怎么了

是个小人物怎么了

2019-04-18 23:45  views:1342  source:binge    

当浮躁成为一种风气时,平淡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这似乎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与这个时代达成的默契。
那么,平淡的生活真的就是一种不值得想象的境遇吗?平淡对人生而言,就真的犹如一场瘟疫吗?
或许,这样的问题只有轻狂气盛的人会去想,年少无知的人会去问。
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平淡不仅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生无奈的境遇。一方面,一个人不管曾经如何风光,
终究有归于平淡的时候,而且相对于历史上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大部分人的经历终其一生
都可以用“平淡”概括;另一方面,名气大有名气大的好处,但名气过于旺盛也会有它的弊端,比如昔日宁静、
祥和的生活不复存在,而平淡注定会成为活跃在他们脑海中的念想。
所以,平淡不是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的状态,而是早晚、多少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影子。既然如此,
如不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寻觅乐趣、感受真谛,焦虑必然会成为留在此段岁月中当仁不让的痕迹。
与激情帮的风光人生相比,平淡派的岁月或许鲜有波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乏味。
如果要在平淡派里面选一个人生最与众不同的代表,德国思想家康德绝对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这个身高不足五英尺,终身未婚,除了在年轻时做过一次距离稍远的旅行之外,一生未离开过出生地柯尼斯堡的
哲学家,生活可谓单调至极。但是,谁敢说他的人生乏味?从作息时间来看,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
进餐、散步等安排,几乎可以精确到让附近的邻居用来对表。事实上,这是现在很多都市白领可望不可即的规律;
从精神生活来看,“三大批判”每一部都震撼人心;从社交生活来看,康德亦非离群索居的怪人,而是有自己的
朋友圈子,比如经常参加凯塞林克伯爵夫人举办的沙龙等。规律的作息时间,痴迷的哲学思考,再加上偶尔的
社交活动,康德的乐趣便已然得到最大的升华。
哲学思考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非常枯燥的事情,而康德不仅在思考哲学这项事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而且还以80岁的高龄去世。即便他的生活再规律,社交再频繁,如果没有一颗视哲学思考为人生乐趣的心态,
高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康德的快乐之法源于康德是哲学家这一事实,对其他人来说未必适用,
但这至少给我们一个启迪:生存本身的状态是一回事,我们看待这种状态的心态是另外一回事。
以挫折为例,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人开始怨天尤人,有人趁机磨炼心志,结果可想而知。
说到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人生趣味的大家,中国古代也有一位半人半仙的智者——陶渊明。
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种着“草盛豆苗稀”的庄稼,过着“箪瓢屡空”的生活,却也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
并让其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如活水般不断涌现的灵感之源。人们常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罢了。如此看来,陶渊明便拥有那双不断在田园生活中发现美的眼睛。
这似乎又为平淡派的快乐找到了一个新的启迪:他人赋予你的快乐是短暂的,而自己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快乐
才是真实的、持久的。
平淡派中有像康德这样的智者派代表,也有像陶渊明这样的逍遥派代表,但更多的是没有一技之长或者
特殊才华的普通人,他们的快乐何在?或许荣获“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陇海大院”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原本只是出于缘分住在了一个小区,邻里之间并没有洗澡、陪伴、护理这种只有家人或者医务工作者才有的
义务或责任,但他们把这个担子一挑就是将近40年的时间。他们把孝顺、慈善、邻里和谐、社会和睦等价值观
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在温暖邻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从此,他们这些原本分量不大的善行,
因为时间的积淀,升华为感动全国的大爱。习惯了付出,或许只是习惯了累,但习惯了爱之后,
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方法。
在激情的世界里埋藏一颗坚韧的种子,你的人生未必能够绿树成荫,但在平淡的土壤里种下一颗乐观、
善良、随性的心,那人生处处都会有绿树成荫的风景。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