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度过一天,就会怎样度过一生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
想要在人群中更具竞争力,那先得让自己拥有更高的分辨率。而影响像素的是你的每一个昨天,以及昨天的选择、
习惯、判断,以及学过的知识、读过的书、遇见的人。
我的建议是,想要好身材,就在别人呼呼大睡的时候,去跑道上挥汗如雨;想要好成绩,就在别人在游戏世界里激
战正酣时,去图书馆里专心致志;想要变成值钱的人,那就去好好沉淀,慢慢锻炼出真本事;想要面试官尊重你,
那就攒足本钱,让自己无懈可击。
是骡子是马,根本就犯不着拉出来溜溜,大概瞅瞅就知道了。
怕就怕,你一边放任自己的眼光愈发短浅、境界越发低下、问题越堆越多,另一边又在深夜里自我纠葛——或是变
成怨妇,怒火中烧地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没经过大脑的言论,举着为民除害的大旗,成了他人的笑谈;又或者化身为
键盘侠,怀着满腔的热血在微博下留下愤世嫉俗的评论,怀着替天行道的正义感,或者一个无脑喷子。
怕就怕,你一边喊着要惜时惜命,一边却又在慷慨地浪费时间;你一边想要一展宏图,一边又在缩手缩脚地做决定
;你一边担心自己的壮志难酬,一边又为一堆破烂事忙得不可开交。
曾几何时,你心比天高:单枪匹马也敢闯江湖,满脸痘印也敢秀恩爱,遇挫了会内心呐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
人”。
如今呢:伸手怕辜负,缩手怕错过;在喜欢的人、事、物面前,只能摸摸肚腩,酸酸的说“物以类聚,人以穷分”
。我唯一能说的:天赐食于鸟,但绝不投食于巢。
无聊,是一个极有时代感的热词,它概括了很多人在学生时代上课迟到、早退、以及不听讲的全部理由。
无聊不是耗过去的,也不是躲得过去的。诚如廖一梅所说:“我经常有那种感觉,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却没有
勇敢地去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是这样,它会一次一次地让你去做这个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
所有你逃避的、偷懒的问题,都会在改头换面之后,对你迎头痛击。
为什么你灌了一大杯咖啡也拯救不了混沌的大脑,睡了几个钟头也满足不了嗜睡的灵魂,别说看书和解题,连睁
开眼睛都得拼尽全力。
为什么你一边写满了各类计划,一边又无精打采地过着每一天,别说完成全部计划,连开始计划都显得困难重重。
为什么你出门时是容光焕发,回家时已经累得生无可恋,别说健身和充电,连晚饭都没吃,只想倒头就睡。
为什么你将24小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却依然逃脱不了碌碌无为的命运。
在我看来,能出成绩的人,并不是车轱辘是最大的,也不是马力最强的,而是效率最高的。换言之,你计划多少没
有用,完成了多少才有用,完成得多好才是意义所在,提高效率才是最有效的偷懒方式。
有一本叫《精力管理》的书强调说:“我们匆匆忙忙,风风火火,面对沉重的工作负荷,我们努力把每一天都安排
得满满当当;我们上紧了发条,但我们却彻底垮了。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是固定的,但是我们所能调动的精力却不
是这样的。”
有效地利用时间就是分得出轻重缓急,然后有针对性地使用自己的精力。忽略了这一点,任何的方法论都是白搭,
任何的功夫都是白费,对精力的把握和利用,也一步步地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效的安排应该是:适时地松弛
,而非全程紧绷;间歇性地冲刺,而非匀速慢跑。
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别硬抗了,因为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在此处较劲过度消耗了精力,在别处就难免后劲不足。
其实,多年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处境差距、际遇迥异、因缘不同,也不过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住,你怎么打发
时间,时间就会怎么打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