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革命
国刚参加奥
运会那会儿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一个有意思现象是,德国人前段时间在他们的征兵记录里发现了他们国家服兵役士兵
的身高一直在上升,从1956年的173公分上升到了2010年的180公分,而我国刚建国那会儿,男性平
均身高只有163,现在已经到了169。
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不出意外,我国的身高也会继续上升。这段时间我们公司最新招的1998年的孩子们已
经过来实习,大家都惊讶地发现,现在男孩身高180已经非常常见,女孩的身高170也稀松平常。 身高发生这么大
的变化,并不是发生了基因突变,而是我国以前蛋白质摄入太差,直到最近四十年才有了大幅改观,经历了一个从
吃饱(碳水充足)到吃好(大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的过程,所以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回溯下这段历史。
1 粮食产量的极限
众所周知,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核心是氮元素。空气中氮元素倒是不缺,
但是从氮气变成人类可摄入的蛋白质,却非常困难。 氮气先得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化合物,这个过程叫"固氮",
植物吸收后变成蛋白质,人和动物吃掉植物,这样空气中的氮就变成人和动物身体组织了。
早期人类还没掌握固氮技术,那时候只能是靠天吃饭。一般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作用下,氮气会发生一系列复
杂的化学反应,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硝酸盐,随着雨滴渗入土地,农作物可以吸收变成蛋白质。不过“闪电固氮”规模
很小,主流是有一些植物可以固氮,比如豆类植物就可以,这也是为啥村里每隔几年就要种一次豆类,因为土壤里
的氮就那么点,用完了庄稼就长不起来了,每隔几年种植豆类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但是这种增加肥力依旧非常有限。
此外还有人工施肥,古代的人畜粪便也能当做废料,只是效果一般。 所以说,古代社会是靠地吃饭,有多少荒地能
变成农田是固定的,地里的氮元素也是稳定的,产出粮食也不会太多,存在“成长的极限”。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口
太多,很容易把地里的氮肥耗尽,地里粮食产量暴跌。有点像家里有头骡子,每天使用5个小时它非常健康,能持
续工作十来年;但是如果让它一天工作18个小时增加产量,很容易累死再也没法输出,土地也有这个问题。
这也是为啥古代王朝一开始往往能来个盛世,越往后越挫,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超过了土地规模和肥力的
极限,马尔萨斯的屠刀开始收割。
2 人工固氮
人类这种“靠天吃饭”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千年,直到20世纪才有大的改观。 上文说到,硝酸盐是最重要的一种氮肥,
在古代,这玩意非常少,不用来施肥,而是用来造火药。硝酸盐一般是矿里挖出来的,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大规模装备
火器,而黑火药就需要硝酸盐,所以中国境内的硝酸盐主要干这事,产能不足,需要依赖琉球进口,也就是现在冲绳
那一带,那地方有硝酸盐矿,这也是为啥琉球这么个小国成了明清的藩属。 西方也一样,满世界找硝酸盐,因为到了
近代之后,西方天天打仗,对硝酸盐的需求更是大的离谱,经常为了矿场打的头破血流。
这种硝酸盐极度短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人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
弗里茨.哈伯,他发现在高温高压下,可以用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器的参与下合成氨气,有了氨,制作硝酸盐就容易了。
从那以后,制氨工业成了各国核心工业门类。有了氨就可以搞出来硝酸盐,硝酸盐既可以用来造火药出去巩固国防,
又可以去种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一次战役就会向英法阵地发射上万吨炮弹,如果制氨工业没这么大突破,他
们没法承担这么大的损耗。我们经常说“大炮和黄油”,在这里,大炮和黄油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人工固氮技术被发明这
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几件事之一,人类从那以后土地产出持续上升,人口也持续增长,到现在扩张了4倍,达到
了60亿。 不过德国解决了这类问题,中国很晚才解决,因为制氨需要“高温高压”,这就需要一大堆配套产业,比如
需要大量无缝钢管,中国一直都缺,苏联尽管给配备过化肥厂,但是规模远远达不到需求,找了张国家自己统计的
图,靠下的那条线就是化肥产量:
可以看出来,1970年之后化肥产量开始缓慢上升,1976年之后大幅上升,因为当时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搞定了
自主工艺,我国也搞了一些小工厂,但“改开”之前整体化肥产量一直处于一个非常非常低的状态。那些年中国疯狂开
垦新土地,更新水利设施,修建水库,只是化肥产量不足,粮食增产不明显。 中间也大规模引入过几次化肥农药设
备,比如苏联援华项目中就有制氨工业,后来跟西方关系缓和后,又从德国日本大规模引入配套产业,这也就有了
上图的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所以说后来改革开放后突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毛主席时代发动集
体力量,通过开山凿坡、修建梯田、建设水利来保障亩产,可用耕地和灌溉设施大幅增加了。
另一方面不断地努力解决化肥问题,先是从苏联引入,后来我国侯德榜等专家有了自己的突破,到了1972年,我国
又搞“43计划”,趁着西方经济危机工业设备大甩卖,我国买了不少,到1977年,中国一共与西
方国家谈成了222个重
点工业项目,其中有13个是化肥项目。
粮食产量暴涨,这才有了1980年左右我国人民终于吃饱饭了,也正是粮食产能不再是问题,大量农民才有可能脱离土
地去沿海打工,为我国接下来的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但是吃饱饭属于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最需要的是肉蛋奶等优质蛋白。
3 蛋白质革命
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蛋奶,中国人吃上肉,还是1995年之后,下图能看出来:
肉类摄入增加,有个很明显的效果,“95后”的体格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身高明显高了很多,
而且气色好了很多。那为啥中国人突然能吃上肉了呢?主要是两股力量在起作用。
第一股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土地产出平稳增加,慢慢有了盈余,多出来的粮食就可以去喂
养牲畜了。在那之前,粮食人都不够吃,肉类自然比较稀缺,经常过年才有,以前“年味”比现在足,也是因为常
年吃不到肉,过年那几天非常特别。 第二点很关键,也就是贸易的力量。
粮食安全保证后,我国沿海代工业务崛起,大量农民前往沿海工厂打工,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开始赚全世界的钱。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慢慢开始上升,有了更多的需求。前文反复提到过,想买什么东西并且
有购买力,这才是需求,想买什么东西却没钱,那啥都不是。这种需求催化出了更加复杂的供应体系。以前的牲
畜主要是村里自己养,产量低成本高,而且大部分都被农民自己吃了,属于小农经济。后来城市市民对肉类需求
大了,催生出了大型养殖场,供给端和消费端都有了大幅增长。大家可能纳闷,养殖场能比农民养成本低?
当然啊,大型养殖场通过批量买育种过的崽子和饲料,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养殖业也实现了工业化,再加上引
入了科学管理,大型养殖场一直都在招博士,集中养殖成本当然比自己家里养成本低,老百姓收入高了,肉价
相对工资降下来,肉类摄入才大幅增加。鸡肉也是相同道理,我小时候鸡肉还是极度稀缺的,等我上大学,
那玩意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慢慢变得稀松平常。
此外更关键的是,我国在加入全球体系后,开始大量地从国外进口养殖业所需的农作物, 比如向美国和巴西
都大规模进口饲料,也正是廉价饲料的涌入,我国养殖业也迎来了大爆发。
其实相同的事情还发生在能源领域,如果没有澳大利亚、巴西和中东的矿石、能源输入,我国后来也很难成
为世界工厂,贸易对现在中国的塑造非常明显。有研究显示,我国粮食、蔬菜、肉食的比例关系已经从改革开
放初期的8:1:1,演变为4:3:3,肉类和蔬菜大幅上涨,粮食占比越来越低。与此同时,2000年之后我
国牛奶产量暴涨,需要注意的是,进口奶看着增长多,是因为单位是“千吨”,比国产奶差了一个数量级。
牛奶这玩意看着像是个农作物似的,其实是个工业品,在消毒产线、无菌包装和销售链成熟之前,除非你们
家附近有几头奶牛,每天你拿个瓶子去接奶,否则基本不可能喝到奶。要知道,那个简单的牛奶盒子,是
由纸、塑、铝六层材料复合而成的,我国以前生产不了这玩意,鲜牛奶就没法进行远程运输和长时间保存。
这也是为啥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牛奶产业才迎来大爆发,因为那时候市场和技术都成熟了。 但是通过上图也
能看出来,我国牛奶消耗量暴涨,很快就到达了平台期,我专门查了下,发现主要是因为亚洲人普遍有
“乳糖不耐受”问题,喝了牛奶不舒服,所以我国牛奶大爆发后,很快就稳定了。
4 冬奥会
这次冬奥会不出意外我国成绩会非常好,从本质上讲,奥运成绩是一个“全民蛋白质水平”的指数,这也是为
啥欧洲很多小国奥运会成绩还不错,这些国家的底子好,人口较少也能搞出点出彩东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太平衡,城市里的市民阶层蛋白质摄入已经足够了
,但是我国还有一个巨大的社会阶层蛋白质依旧摄入严重不足。我刚查了下,中国营养学会官方发布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对于普通成年人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是每人每日300g。我国城市里的中等收入群体已
经没这个问题,但是还有太多人严重不足,导致整体平均值非常低。那为啥大家摄入这么低呢?牛奶价格当然是一个
因素,但也不是关键因素,现在牛奶价格已经不算贵了,只是太多人因为“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对牛奶避而远之,大家知
道,亚洲人当中有90%的人乳糖不耐,喝了牛奶胃就不舒服,时间长了就不想碰了。好在这两年出现了一种新选择,
也就是特别火的“植物奶”,就为乳糖不耐星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最近很火的伊利旗下的「植选植物奶」,没
有乳糖,老少皆宜,而且每100mL中蛋白质高达6克,很少有饮品能达到这个级别。
从营养成分上来看,植选植物奶中含有丰富植物蛋白的同时,无加入蔗糖,0胆固醇,0反式脂肪,0添加香精,对三
高人群也非常友好,我自己平时早餐、运动前后就喝这个植物奶,感觉很不错。
植选奶还跟冬奥会有深度合作,植选植物奶在奥运村、竞赛场馆等地均有供应,助力北京冬奥,助力冬奥健儿冲破
极限,创造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