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cle Practice L先生-5个直觉陷阱

L先生-5个直觉陷阱

2022-01-27 09:57  views:554  source:小键人4327663    

习惯性反驳。
很多人平时在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跟别人沟通时,别人讲了一句话,他去回应,第一个
字一定是不,然后才是正文。尽管很多时候,跟在不后面的内容,其实跟对方讲的话所差无几。甚至很多时候,哪怕对方
讲的话非常正确,毫无破绽,也要挑出一个压根说不通的漏洞。也就是俗话说的杠,就是为了表达你说的也不一定对,听我
说。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叫做习惯性反驳。乍一看,这可能是一个很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小习惯,事实上,这个习惯的
确不是大事,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它所折射出来的思维模式。喜欢习惯性反驳的人,往往是喜欢高度的控制感,希望由自己
来做出评判和决断的人。我们叫做自我意识过剩。这样容易造成什么问题呢?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令人产生距离感,贴上
过度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标签。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是过度的自我特权心态。什么叫自我特权呢?
这是由异质性高自尊所产生的一种特征,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所有人的思想和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够正确的,我一定是
那个最正确的人,最正确的结论只能由我来作出,否则就是对我正确性的破坏和质疑。换言之,这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
把自己代入进去主角的位置一样,认为其他人都是 NPC,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高度的自我特权心态产生的结果就
是自恋,亦即认为我需要放低姿态来配合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而习惯性反驳,一般来说是比较轻度的自我特权心态的结
果,甚至当事人往往也觉察不到很多时候,他并没有那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是渴望表达,不希望被别人抢占风头而
已。所以,如果你有这种习惯,那么也许要留意一下:你的这种习惯和心态,有时候可能会拒人以千里之外。那么,
如何调整呢?其实如同我之前讲过的FESU模型:当你觉察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你所要做的,
就是有意识地去克服这个习惯,慢慢地削弱和降低自己的自我特权心态。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少说多听。当你想发
表观点或表达的时候,可以从不,你说得不够好,听我说转变为:你说的有哪些地方我是同意的,有哪些地方我跟你
有分歧,我们可以如何达到共识。一个简单的步骤:简要复述对方的观点,问对方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样?阐述对方观
点中你不同意的部分,并告诉对方你的观点。问对方:你对我的观点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你希望我给出什么样的
证据或理由?如同心态会决定行为一样,行为反过来,也可以强化或调整我们的心态。如果你身边亲近的人存在这个
习惯(比如伴侣、家人、朋友),也不妨跟他/她好好沟通一下,讲清楚这个问题。只要你表达清楚你的诚恳和关怀,
我想对方肯定是能够理解的。
自我怀疑
试想一下:当你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感到兴奋,摩拳擦掌,还是感到害怕:我行吗?
我能不能搞定它?对任何陌生的困难和挑战,无论程度大小,产生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就是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内隐自我太弱。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别人的期待、安排和干预,
但却唯独没有我自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人,通常在成长过程中,会比较遵循着某种既定的道路和规范去前进,依赖于
某种稳定的生活模式,很少会有自己的想法。基于这种前提,他们会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困惑:我所取得的成就,究竟是
来自我自己本身的动力和能力,还是来自我所遵循的道路?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可能在外人眼中显得很出色、很优秀,
有不错的工作、家庭和事业,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我的认知,其实是薄弱而残缺的: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我究竟是什
么样的。他们缺乏对于我擅长什么、我适合什么、我想要什么的概念,因此,当他们面对超出了常规的、不熟悉的挑战时,
他们就会缺乏支撑自己的勇气。有意思的是:自我怀疑和自我意识过剩,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也可以在同一个人身
上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者其实都跟异质性高自尊密切相关。一个人越从内心深处感到困惑,困惑于外在的我和
真实的我的重合性,就会越难以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得到反馈,来支撑自己的高自尊水平;越是难以支撑高自尊水平,
这种自尊就会变得越脆弱、越不稳定;于是,他就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更多的安全行为,来确认自己的自我特权,
以维护自己的高自尊水平……所以,人是复杂的,我们很难说一个人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是自我意识过剩,还是对自
我缺乏认知;所以我经常说:不要贴标签,标签永远无法描述真正的人,只能形成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说:你在
某些场合下,表现出某些行为,这可能反映了你内心的某些特征。所以,同样,我也不希望大家给自己贴标签。你要想的
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能够有什么样的状态和表现。然后,再向着这个方向去前进。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存在自我怀疑的问题,那么,也许是时候静下来,找个时间,安静地想一想自己,想一想这几个问题:
我擅长什么?我适合什么?我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我,而不是那个被外在力量推着的我?同样,有一个小小的原则,
可以帮助你摆脱这种窘况。那就是: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去压抑它们、应和他人,试着按照你内心的想法去
做决定。无论是多小的事情,哪怕是今天去哪里吃饭这种小事都可以,请让自己更多地关注内心涌上来的真实想法,试着
去捍卫它们。这可以有效地强化你的内隐自我,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你自己。
全或无。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或者是事情并没有完全向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是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处理,还是感到沮丧、失落、挫败,不断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又把事情搞砸了呢?后
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全或无的心态:认为事情必须100%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若有稍稍不符合计划的地方,就会引发一
连串不希望看到的后果,从而就是失败的。在这样的人眼中,世上一切事情只有两种结果:100分,和不及格。一个简单的
例子:假如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聊了两天,很开心;突然第三天对方没有回复信息了,此时你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一
般人可能会觉得对方可能有事,但习惯全或无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话,或者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
印象,他/她不想再理我了?简而言之,习惯了全或无的人,容易在生活中对种种事情去吹毛求疵。他们会有一个根深蒂固
的信念:一切事情如果顺利的话,就应该按照我的预设来。只要不按照我的预设来,那就一定是出了问题。那么,究竟是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是世界出了问题,要么是我出了问题。前者会容易导向情绪失控、愤
怒、冲动、暴躁,后者则容易导向自我否定、自怨自艾,质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究其原因,全或无的根源是什么呢?
主要是对于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对于控制感的过度需求。大脑对世界有稳定、确定、可触及的需求,一旦我们意识到世界
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就会缺乏安全感 —— 从而,我们需要从其他地方来获取控制感,让自己感受到我还是能够控制自己和
外界事物的,来维持我们对世界的安全需求。这种控制感具现化,就体现为对一切事情不偏离正轨的要求。所以,对抗全
或无的思维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我讲过很多次的:试着让自己去理解、接受和适应一件事情:世界本来就是灵活的,变化
的,不确定的,我们永远不是从稳定中寻求安全感,而是从适应中寻求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是赋予自己足够
的灵活性,让自己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和触及世界的变化,并且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变化,并从中获益。一个简单的思考方
式是:当你去规划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想着我希望它怎么样,而是多思考:它有可能遭遇什么问题?当发生问题的时
候,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如何避免或削弱这个最坏的情况?我可以如何为自己寻找资源,来应对过程中种种可能发生的
问题?简单来说:明确下事情的起点和终点,让自己具备兜底的心理准备和能力,把发展过程看做一个黑箱,同时通过寻
找和积累资源,让自己拥有时时刻刻应对不同可能性去应对的能力 —— 这才是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更好方式。我们不需要
把每种可能性都考虑到,我们要做的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有这不是最坏的情况,无论我怎么处理都不会太差的心态。
过度担责
许多敏感的人容易有一个问题:当他们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我如果拒绝他
、表现不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他会怎么想?这种心态,往往会把他们推入深渊,给他们加上沉重的枷锁。因为他
们无论考虑什么问题、作出什么回应,都不仅仅是出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是要同时考虑到对方可能会怎么想,从而造
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但事实上,对方怎么想,是对方的事情,对方有义务、有责任处理好他的想法和问题,这并不
是你需要去操心的事情,你也做不了什么。阿德勒把这种方式称为课题分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也
只能克服和解决自己的课题,所以,专注在你自己的课题上,不要去操心别人的课题,让别人去处理自己的课题,这可以
让我们过得更幸福、更轻松。什么是课题呢?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别人的工作,别人的感受,别人犯的错
,别人未来的前景,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做好自己就可以,无需、也不应该去过度操心。生活中,很多的烦恼,其
实都源于我们过度地承担着不属于我们的责任:伴侣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会操心;孩子不听话坐不住不爱学习,我们会
操心;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评价和喜爱,我们会操心;公司老板对我们的印象,我们会操心……这些操心,在很大程度上
,其实起到的是反作用:它们过度地榨干了你的精力和心力,让你没有办法从焦虑、忧虑中跳脱出来,真正把注意力放在
行而有效的行动上面。但是,只操心,不行动,是最坏的策略,它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只会不断蚕食你的幸福感,让你疲
惫不堪、难以忍受。所以,课题分离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让你认识到一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我要做的是管好
我自己,然后才是去帮助别人。但是,课题分离也绝不是说,你要完全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是的。一个更好的思维方
式是:我不能干预和主宰对方的想法和行动,但我可以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举个例子:当你拒绝朋友的请
求时,你无须过于在意,无需耿耿于怀他会不会对我有意见?因为这不是你能决定的 —— 你能做的是坦诚地告诉他:这个
我帮不了,为什么,请你理解;但我能做的是这些,如果你有需要的话,随时来找我。同样,当你面对孩子不按你设想的
路线发展时,你也无需过分忧虑,你要知道:孩子有独立的人格,他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路径和方向,这是他的责任。
但是,孩子还小,可能有些事情是他并不清楚的,他的视野中可能会有迷雾。那么你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立场,帮他理
清楚这些迷雾,让他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意味着什么。而不是把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强加给他。简而言之,不要把别
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明确一个态度:这是你的事情,你才是主人,但我会尽力帮助你 —— 你的生活会变得更
轻松。
妄下结论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的频率,有多高?这种现象,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
是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时,容易把它跟已知的某个事物联系到一起,随后直接跳跃到结论,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某某东西嘛。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一个结果时,容易把它直接跟某个明显的原因挂钩起来,直接跳跃到归因,脱口而出还能是什么原因,
不就是某某没做好嘛。这两种情形殊途同归。有这个习惯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件事情:很多东西我明明都懂,但是为什么
用起来就总是会碰壁?很多事情我明明想得很明白,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总是不按我的思路走?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并没
有真的懂,只是以为自己懂了而已。这就叫做妄下结论,它指的是: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会在缺乏明显证据的情况下,
仅凭着它跟过往经验的相似性,跳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过程,直接给它下一个结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个可能
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系统2的监测和控制部分太弱,而系统1的直觉推理部分太强。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经典
的双系统模型:我们大脑思考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先依赖快速的直觉思考,给出一个大体的印象和判断;再依赖严谨的
理性思考,给出具体的、全面的、精确的分析过程,对直觉思考的结果进行检验和完善。前者就是系统1,后者就是系统2
研究发现,喜欢妄下结论的人,其大脑的控制功能较弱。换言之:他们能够快速得到直觉结果,但去审视和批判直觉的
这部分功能,是存在残缺的。这就容易导致,他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会比较简单,很容易得到似是而非的结果,从而
导致处理问题出错,得不到最好的解决方式。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生理缺陷:它是可以被纠正
和锻炼的。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习惯,不妨试着调整一下,避免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锻炼前额叶的控制和抑制能力。当你想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的时候,不妨停一下,考虑这几个问题:
它跟我所认为的结论之间,有没有不契合的点,或是存在着矛盾?它重要吗?如果重要的话,
我可以从什么渠道、获取什么样的更多的证据,来支撑或推翻我的猜想?我能否从一个更高、更抽象的角度,去看待这个
问题,给出一个更全面的判断?简而言之:拔高视野,把它从一个简单的联系和归因,用正-反-合的思路,试着从更高的
视角去看待它。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复杂。让它显得简单或复杂的,其实都只
是我们的视角而已。简单总结一下:当你跟别人沟通时,不要下意识地说不,而是先考虑一下,如何达成共识;当你遇到
挑战和问题时,不要问我能不能行,而是考虑我该怎么做;当事情没有按照预想的发展时,不要想着又搞砸了,而是考虑
我可以做些什么;当你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时,不要太关注他会怎么想,而是着眼于我可以如何帮他;当你遇到陌生的
事物或问题时,不要下意识地说这不就是……,而是从更高的视角去考虑它跟我熟悉的事物如何联系起来。这看起来好像
很麻烦,但实际上,一旦你把这个习惯调整过来,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绝大多数的烦恼,真的只是自寻烦恼而已。希望每
位朋友,都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烦恼和纠结。



Disclaimer: The above articles are added by users themselves and are only for typing and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ey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is website, and this websit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s statement is hereby mad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f your rights, please contact us promptly to delete it.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